Pages

Thursday, March 1, 2012

八國聯軍,開始文化侵略


歷史借鏡當下台灣出版業局勢

滿清末年,國政虛弱、封閉、保守,結果還是發生了八國聯軍侵入中國。武力相差近半個世紀,中國當時還以義和團以及敢死隊的正旗軍,用肉體抵擋槍炮,逆來順受的接受屠殺。自傲發明了指南針、印刷術、造紙術、火藥的中國,從政府到民間、軍人到商人,全無進一步發展,始終敗在科技及敵軍合作的攻勢下。最為諷刺的是自己發明的火藥,成為敵軍最大的攻擊力;指南針成為敵軍航海帶軍團的指引;紙張成為敵軍傳訊戰略的媒介,印刷術也成為敵軍技術及文化成長的加速器。

這好像是過去歷史書上看到的故事一樣,現在回首事隔已久,痛苦不再。但歷史不斷的重演,讓時空從1900年轉到2012年,從戰場轉移到商場,國內廠商不論在電子業、紡織業…等,因為各項競爭力落後,多數的廠商僅能淪落為代工廠,還被標上血汗工廠的惡名。企業老闆們,只能嘆息說是宿命,但真的是這樣嗎?還是機會來的時候沒有把握?

台灣多數業者,是否回到了清末年代?

台灣在最後一片淨土的文創產業,隨著國際間的數位化過程已開始有變化,表面上是風平浪靜,但實際上已開始有了巨變,從技術、思考邏輯、商業模式、消費行為,以及使用者行為模式都在變化。台灣還滯留在觀察、思考、不知所措的多數業者,好像回到了清末年代,敵軍已兵臨城下,但因為過去的不投資、不改變、不理會的狀態,即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機。話說台灣市場很小,不值得大量投資,但已觀察到中國、美國、韓國、日本、英國、澳洲、香港、加拿大等八國軍團,開始『入侵』台灣文創的動作。

在這個節骨眼上,注重文化發展的作者、出版社、意見領袖,卻還在進行各自努力、分清你我,完全發揮華人的特色。反而團結抗外,好像從來不在考量內。光為了出版數位化的發展,才2,323萬人口的台灣就推出了多個團體,台灣數位出版聯盟、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協會、台灣電子書協會;但相對3億人口的美國,就一個IDPF。多種選擇的好處,就是選項多,但群體的合作、力道、方向都被分散。這又好像回到國共內戰,是要先統一,還是聯手抗日的時代。在混淆不清的變化中,又遇上國內的硬體廠也無較創新的表現,整體產業鏈,未能有效串連。硬體廠的問題,留到以後再談。

過去清朝的武力與入侵者相差近半個世紀,而今日台灣的數位內容與入侵者相差3至5年,還有機會健身強國,但這也是最後的一次機會,因為數位化的進展比想像及預期的來得快。外來的廠商,已從各種方式進展、佈局:有從教育出發、有從數位出版出發、有從服務出發。只要系統平台架設好,使用者開始接受,就是一發不可收拾,國內廠家要後悔,已來不及,這就是所謂的一失足成千骨恨。科技業有太多例子證實,一步走錯,要翻身就難上加難(Atari、Commodore 、Wang Computer、Netscape、American Online、Palm、Motorola Mobile、Kodak以及現在充滿危機的Nokia)。

台灣開始發展聯合作戰的計劃

也因為這樣的危機,台灣開始發展聯合作戰的計劃,由認同合作概念的個人及法人,先行創立了『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』,再對出版同業開啟大門,受邀成為股東;用共同出資模式,並以社群閱讀作為出發點,來建構大家所持有的大型平台。群傳媒平台架構將以主流國際標準HTML5、ePub2.0/3.0、ONIX、OPDS建構,而內容除了可從外部串入公司資料庫外,亦可將公司的內容串到其他平台的資料庫,達成同業、平台、出版社及通路緊密的產業鏈。群傳媒的經營權與所有權為分開模式,避開任一股東主導經營方向,而公司具有公開發行及上市櫃的計劃,讓股東有資本利得的選項。

出版社是否參與投資,成為了一個選項,而個人是否投資,則成了另一個選項。反正機會來了,是否掌握?還是以不變應萬變,再等等?等到林書豪成名後再找他?那就得付出很高的代價,還不一定被理會。還是等到Facebook以940億美元的評價掛牌時,再去排隊抽籤?沒抽到的機率又超大。從來沒看過台灣廠商群體合作來完成一件事,此刻會不會有例外?Newsweek也曾經堅信,它一家做就好,完全掌控,數位化則可以再等等。但下場大家都知道,最後只落得負債累累地以1美元將公司售出。

對抗來勢洶洶的八國聯軍,台灣還是需要一個正規軍,可能是群傳媒;也可能是其他業者,但一定要有足夠的內容、錢、技術、支援以及投入的熱情。投資有一定的風險,但如何控管風險且不賭上身家?在在都考驗著各個發行人、社長以及文化工作者的智慧。


原刊登於 數位出版資訊網 (http://tpi.org.tw/index.php)
文章連結 (http://tpi.org.tw/marketinfo_market.php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