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Wednesday, October 27, 2010

Tablets (平板), Pads (平板), Skate (平板), eBooks (電子書) 到底什麼是什麼?

一、前言
相信大部份的人還沒完全了解什麼是「電子書」,最近又快始聽到「平板」的名詞,英文叫 「Tablet」,也有人叫它「Pad」,也有廠商叫它「Slate」,我稱它為「行動裝置(Mobile Device)」,但在中文全稱為「平板」。但這類產品先天上就有差異,若消費者不清楚,保證會買錯產品。因此,這需要作個整理。


首先從「電子書」下手,這應分為「電子書 (eBook)」,指的是「數位內容(Digital Content)」,以及「電子書閱讀器(eBook Reader)」,指的是可讀取那「數位內容」的硬體產品。當然,也可以在電腦上閱讀「電子書」,使用「電子書閱讀軟體(eBook Reader Software)」或「電子書瀏覽器(eBook Browser)」。要注意:每台「電子書閱讀器」上,會安裝好「電子書閱讀軟體」或「電子書瀏覽器」才能開啟及讀取「電子書」內容。


其實早期就已有「電子書」,也就是所謂在電腦上閱讀的「數位內容」,而最早期的「電子書閱讀器」,就是「電腦」。但因為電腦不易搬移或攜帶,且銀幕是橫式的,所以不是人類所接受的最佳「閱讀器」,但因為沒有更好的替代產品,所以就只能忍著用。


二、電子紙裝置(Electronic Paper Device)
在2007年,美國Amazon推出了Kindle,點燃了市場對「電子書」以及「電子書閱讀器」新的期待,因為該產品像書一樣,面板銀幕是直立式,且解決了時間及空間的問題(時間:想買書的時候可隨時買,點選、付費、下載、完成,不用等太久。空間:不用到書店,一台閱讀器可存放上千本書,不需要超大型的書櫃,而若閱讀器的儲存空間不足時,還有Amazon提供的雲端書櫃服務)。


這類產品推出時,是使用「電子紙(ePaper)」作為顯示銀幕,是它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,因為顯示出來的內容,為黑白的。目前廠商在技術上期望有所突破,推出彩色電子紙,但至於何時能量產,且成本可被廣大的民眾接受,還不知。來形容這類電子紙產品的最佳名詞為:Electronic Paper Device (EPD) - 「電子紙裝置」,或「電子紙閱讀器」,算是「電子書閱讀器」的一種。


三、平板,行動裝置
在彩色電子紙未推出來之前,有另一派廠商認為內容應是彩色的,而最快的方法就是延用成熟的技術,TFT-LCD (也就是我們電腦現在在用的面板)。但若用TFT-LCD所作的產品僅來閱讀「電子書」,好像又太浪費,因為內建的晶片,本來就可支援多媒體功能(音樂,影片,上網等),所以閱讀「電子書」這項功能,就變成產品多個功能的其中一個,以「電子書閱讀軟體或電子書瀏覽器」為開啟及閱讀「電子書」的應用軟體。這類產品若稱它為「電子書閱讀器」好像又太小看它了,因為功能更強,所以廠商就稱這類產品為「平板」。


但什麼是平板?Tablet、Pad、Slate全是平板,硬體架構不同,但同樣都叫平板,應需作個理清。要進入這個產品的廠商,分為兩派,一派是從「電腦架構」為出發點,另一個是從「行動裝置架構」的「嵌入式系統」為出發點。電腦廠商要作平板產品,並不難,將鍵盤去除,面版加上觸控及軟鍵盤,就是一個「平板電腦」,拿小筆電來改或設計,最快。另外一派是從「行動裝置」的「嵌入式系統」如「智慧型手機」、「電腦辭典」、「導航機」等切入,簡單來講,就是將產品放大,從小的3.5"~5"銀幕,變為7"、8.9"、10.1",也可稱之為「平板」。


但以上兩項硬體架構大不同,電腦式的平板仍採取「電腦架構」,主要使用Intel/x86的處理器,強調是運算能力,但省電就成為最大弱點,待機或使用時間不夠長效。相反之,「行動裝置」使用的是「ARM架構」處理器,強調的是待機及使用時間長,但運算能力就沒Intel架構來得強。所以,對有不同需求的使用者,應看清楚產品規格,以免買錯,而至於「電子書閱讀功能」,都會成為硬體產品的標準配備,或可上網下載「電子書閱讀應用軟體」。


平板一開始的名稱是Tablet,但Apple為了區隔自家產品,推出時稱它為iPad,雖然這名稱引起部份女性的不滿,認為不雅(因為Pad也可稱為「衛生棉」)。Apple在透過龐大的行銷力,已將iPad定議成Apple的平板產品。至與Slate,是HP想要與Tablet及iPad作區分,另創出Slate的名稱,但不論是Tablet,Pad,Slate,不外呼都是「平板」,反而消費者最應觀注是「電腦架構」還是「行動裝置架構」。除了運算及電力外,其他如上網、多媒體、應用軟體,均大同小意。


但避免名詞上的不清,可稱「電腦架構」的產品為「平板電腦」,以及以「行動裝置架構」的產品為「平板」,來作區分。


四、名詞對一對
        電子書=eBook
        電子書閱讀器=eBook Reader
        電子書閱讀軟體=eBook Reader Software
        電子書瀏覽器=eBook Browser
        電子紙=Electronic Paper
        電子紙裝置=Electronic Paper Device
        平板=Tablet, Pad, Slate (Arm Based Device)
        平板電腦=Tablet, Pad, Slate (PC Based Device)
        行動裝置=Mobile Device

Thursday, October 21, 2010

知識工作者﹣您還在加班嗎?

﹣是誰要加班?
生為知識工作者的上班族,您一定有加班的經驗。回想一下,您的加班是常態,還是少許?近期在社會版常會看見有人過勞死、爆肝、或長時間加班。再回想一下,這加班是因為公司要求,工作作不完,還是自己愛加班?

知識工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動腦,但有沒有發現台灣的知識工作者,被管理的時候,如同產線工人。這在管理上,就是所謂「管理沒有提升」,隨然企業開始離開「黑手」的經營模式,但管理仍以「黑手」方法進行。大部份企業在這端沒有成長,也沒意識到人類也在變,每一波的新員工也在變,因為生活習慣變了、經濟環境變了、作事方式變了、人的想法也變了。若企業還在運用「鐵血管理模式」,是否會讓人想跳樓?
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tzofia/270800047/sizes/z/in/photostream/


﹣公司要員工加班?
我曾看過一家本土公司的研發單位,主管評筆績效之一的因素是「加班時數」,而還會列出加班時數表,來表揚加班最多的員工,並展現給公司看他們研發單位多辛苦。這樣的想法變成了「沒有功勞也有苦勞」的負面作法,且採取了「Work Hard」而非「Work Smart」的思考邏輯,還算的上是知識工作者嗎?另外一種形容這情境,就是「把事作對」而非「作對的事」,所以也觀察到這研發團隊常在作不是市場要的產品,浪費公司資源及股東的錢。

從公司要求員工加班的狀況來看,就已將員工無效率化,因為原本在正常上班時間可完成的事,就會拖拖拉拉的,延後來作。以成本來看,公司其實增加了成本,從小錢的電費,水費,電子設備的折舊,到大錢的加班費,人事管理成本,以及到無形的影響員工家庭生活。當然,有一派古早的管理學派公司會說,「長時間的工作,才會有較多的產出」,但阿伯門,對不起,那是勞力密集的產業形態,而知識工作者取勝之處為「創新、創意、效率及市場敏銳度」。

就再舉個例子,我有朋友在Nokia當工程師(Finland),以及有個朋友在Nokia當採購(Taiwan)。我這芬蘭的工程師朋友,請假可請個30~45天(去東南亞度假一~而不是一年這樣,年年都請長假),而我這台灣的採購朋友,也常放2週的假(一年二至三次),Nokia還是維持了世界級的競爭力(不只他們兩位這樣,其他認識的Nokia員工也相同)。相對,我們本土的企業內,誰有Guts請超過兩週的假,何況三十天以上,或換句話來說,哪家公司可讓員工放超過兩週的假?相對上面提的那家本土公司的主管,員工請二天假,主管就已東問西問,給予壓力,不准假。當然,這家本土公司也留不住人才,因為聽他們研發單位的人在講,較年輕或有才華的人員,很快就離職。

﹣工作作不完
四個狀況,一就是自己沒效率,二就是太沒自信及競爭力,怕別人創了自己的工作所以什麼都要自己作,三就是工作量真的太大,公司就是在壓榨您,四就是您得罪了主管,其他人閒閒,工作全在您身上(什麼叫能者多勞?多勞的代價就是$要更多,沒更多為何要作?)。這議題日後有空再談。


﹣自己愛加班
為何愛加班?為了加班費?為了學習?為了作給主管看?下了班不知作什麼?省電費,在公司用公司冷氣?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啦,想一想,Get a Life!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!您有多少個十年能活,且您總會退休的!人生很短,沒多少時間享受人生。這並不代表不努力工作,也不代表不在職場上有貢獻 ~~~ 生為知識工作者,Work Smart,不是花勞力,仍對社會、公司、各人會有很大的貢獻!

Tuesday, October 19, 2010

錢是會越變越小的!



一、Easy Money
有什麼比用錢賺錢更輕鬆的事?這在投資界稱之為『Easy Money』,基本原則也再簡單不過,就是低買高賣,但有多少人作的到?讀再多的書,受再多的訓練,最後發現,唯一敵人,是自己,Greed and Fear (貪婪與恐懼) 是阻礙自己往財富之路。


但為何有人可靠投資致富,為何有人投資後清家當產?投資到底是什麼?一定是股票嗎?當然不是!定存、投資房地產、投資債卷、投資時間、投資子孫、投資自己等,每項都是投資。不投資也可,但靠薪水,省錢,不痛苦嗎?2009年失業率大幅提高,而失業的人找到下一份工作的時間為3~6個月,但也耳聞,大部份人的存款在失業後,僅可維持75天的花費,約2個半月,壓力之大,所以平常不理財,在需要時,財也不理你。


要致富也不難,用以下方法可作到:
1. 投胎時,找對父母(死後先需買通地府官員,帶條好路,但信上帝者無這選項,因不進入輪迴)。
2. 中樂透(比雷打到的機率還低,但真的中頭獎,依統計下場都不太好)。
3. 嫁入豪門(先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條件,而依社會版新聞,好像也蠻通苦的)。
4. 取到千金大小姐(要能忍受她大小姐的脾氣以及被別人說是小白臉)。
5. 自行創業(80%的新公司將在2年內倒閉,而創業金從哪來?)。
6. 等遺產(但等到時,自己已老)。


若以上都不是選擇項目之一,那就乖乖的靠自己,一方面工作賺生活費(薪水),另一方面存錢投資(快速累積財富)。

二、錢越存越少
很多人不會投資,就把錢存在錢行,想說賺利息就好,但隨著現在各國低利率政策,以及低利率時代的來臨,錢好像越存越少。至於為什麼,道理也很單純。假設定存利率為1%,2000元存了一年可有20元的利息,好像很快樂吧?若一切就是這樣,那就太完美了,但經濟世界中,存在一個無形殺手,無色無味,無影無蹤,它就叫通貨膨漲(簡稱『通膨』)。簡單來講,通膨就是同樣的商品,每年變更貴。

以2010年而言,通膨率約3%,也就是說,在2009年可用20元可買到的咖啡,2010年要20.6元才買得到,而台灣沒有0.6,貨物的漲價,就會調漲1元,何況商家通常以5元來漲,所以去年20元的咖啡,今年21~25才買得到(以百分比來看,是5~10%而非小小的3%)! 換言之,當銀行定存利率比通膨率來得小,錢可是越存越小,因為消費力是隨著通膨變弱!也當然,有人會講,錢存在銀行無風險,也不太對,因為經驗告訴我們,銀行也會倒(不要忘了雷曼兄弟﹣Lehman Brothers,或較本土的「十信事件」)。

影響通膨的項目很多,如石油價格、電費、水費、原物料價格等等,而這項目是我們一般人無法控管的,所以只要管好錢不會隨著通膨縮水就夠了,並將注意力專注在如何讓錢變大。努力工作靠加薪?有沒有發覺,近年來,薪水好久沒有調漲了?不要說去向老闆爭取,沒放無薪假或減薪就已是祖先積德!在收入無增加,而存款的消費力在衰減,怎麼辦?


三、投資基本要求
要作投資,守先要有個建康的心態,不要認為今天買,明天賺,或短期內財富可翻倍數,太貪反而賺不到錢。以美國Warren Buffer而言,每年平均目標也不過是25%,而對一般人而言,投資獲利比銀行定存好,或比通膨率高,就不錯了。主要的出發點,是不讓自己的錢,越變越小,而期待也不要太高,否則失望也會很大。


自己的資金配置比例要先作好,多少錢留為現金,多少錢作為投資的本,要看自己以及整體環境的狀況。再來,就是將功課作好,要投什麼,自己了解多少?千萬不要亂聽什麼理專的話,什麼「上次那阿媽買了賺大錢」....你能確定嗎?你認識那位阿媽嗎?若不懂,就要作功課、讀書、吸取變人的經驗,慢慢開始。